申论写作的论证技巧
1、理论.别有风情 不要眼巴巴的等着讲概念,这不是小学课堂,我们不需要拿小板凳、抬头挺胸乖乖的坐好,而需要打破常规,以最高效、通俗的方式来掌握技巧。 任何的成功其实都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申论的学习与提高也不例外。 申论写作中,“实际”就是材料反映的案例、事实及你自己合理的拓展(注意是合理,不是天马行空、自由飞翔),而“理论”就是要解决相关问题、事件所涉及的方法和依据,比如你讲“三农问题”,就自然会想到“中央一号文件”,会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甚至会联系到“美丽中国”等,这,就是理论的运用! 因此,要学好申论,就请乖乖的熟悉最最常规的行政理论知识,让自己的立论、分析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梦”等等都是需要花时间来学习的。 不要说什么没啥意思,要知道这些都是基础的基础,试想:你要去讨媳妇,却不精心打理一下自己,穿上大头皮鞋,扎上红色领带,套上笔挺西装,再来一个超酷的弥勒头型(纯属个人臆断,暂无实际操作经验),能容易引得来“金凤凰”? 小结:申论写作就像讨媳妇,品要高、形要好,政策指导是法宝!
2、举例.没那么随意 嗯,同学,不要激动,你想的很对,举例论证是一种比较简单也是运用普遍的论证方法。但是,我的同学,举例也是有要求、有技巧、有品位、有讲究滴! 来,我们接着举相亲的例子进行说明。 姑娘问:你准备怎么表达对我的好感啊? 小伙子羞答答的开始陈述:我会帮你洗袜子、我会帮你做饭、我会帮你买花、我会陪你逛街、我会帮你吃剩下的饭...(很长,根据自己的品味,自己罗列去)。 不可否认,如果你能做到这些,有理由相信你是个好标兵、好榜样,是绝种好男人(当然,没有欺负女同志的意思,反过来,你一样能够成为“好汉纸”),但有说服力吗?讲的累吗?没准你还没讲完姑娘就玩自己的手机去了! 问题在哪?对啊,列举的信息不典型、没抓住关键呐!怎么改? 如果小伙子这样答:主动和你接近,没事和你唠嗑,有机会就暗送秋波,附:按月全额上交工资(注意配合手势)。 瞧瞧人家,简洁、明了,一看就是很有决心、很有思想的样子!是不是高明多了? 好了,你也不要误会,举以上的例子,只为告诉你运用举例论证应注意的两大关键:第一,注意提炼,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想要,往往什么都要不到;第二,塑造典型,一击必中(联系材料加以提炼)!
3、因果.严谨的风采 首先要指出的是,因果论证基本上是每篇申论写作都会运用到的方法,是每位备考者都必须掌握的技能。 对这一菱诎逭幂方法,我们通过问答的方式进行解析: 问:什么是因果论证。 答:不是说不讲概念的嘛。一言以蔽之,就是将原因和结果对应起来,有哪些原因就导致哪些结果;将原因和措施对应起来思考,存在什么原因就提出什么对策。 有因必有果,有因必有解决的方法! 又问:分析原因有木有技巧? 再答: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分析呢(在前文中我们有具体的讲解,可重温一下。这里我们再简单概述一下)? 通过平时的积累形成系统的逻辑思维,而具体的作答时立足材料及你的论点进行说明。从宏观上来讲,分析原因一般都会涉及思想意识、管理制度、法律制度、社会监管、社会教育等方面。 同时,我们还可通过层次划分的形式来思考,如内因是什么(主导原因),外因是什么。当然,我们还可以运用联想法来激发自己的思维,如“导致城市暴雨灾害的原因是什么”,是“下水道排水不畅”!为什么排水不畅?因为城市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落后!为什么城市规划不合理、不完善?因为领导不重视、错误政绩观的误导(环环相扣,层层相连)... 此外,运用因果论证时,请有意识的注重将原因分析与下文提出的要求对应起来,这样有助于增强行文的内在逻辑性与对应性。
4、对比.别有神采 对比,有两种,一种是正反两个方面对比,从而得出结论;另一种是横向对比,更简单的说就是中外对比。正反对比比较的简单,就是你做好城市规划有什么意义,我不做好城市规划导致什么不利后果,从而凸显出解决某一问题的重要性;而中外对比,需要立足材料本身,或者通过自己的积累,有效的将两种情况引述出来,并得出结论。 一句话:对比论证,就是通过比较引述某个结论! 这种方法相对比较简单,不赘言。
5、引证.风度翩翩 估计是受中小学语文老师的迫害比较严重,很多伙计在申论写作中喜欢时不时的来上那么一句古诗词、歇后语,估计还自诩风骚的别致、有才的不得了! 在此,提醒大家的是,除了转承、总结中,不要轻易去套用诗词、俗语,不是不可以,关键是要准确、得当—我吐血而深刻的记得某次阅卷中大家“前赴后继”的用上了“莲发藕生,必定有根”! 真的不是不可以,关键是你也用、我也用,阅卷老师看的吐啊!而且,有些走火入魔的同志已经到了“不用不爽”的地步,我也十分清楚的记得,有位伙伴在写城市规划问题时,拟定的标题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朋友,你的诗词记忆的很准确,但不要生搬硬套啊,表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明确、直观”,你塑造出一种过于朦胧的意象,让阅卷老师去猜?去雾里看花弄得一头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