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3次笔试复习总结(易忽略点提示)
1、报考:目标和自信的初体验,选择性报考是成功第一步公务员考试的报考其实就是寻找新目标市场的过程。公务员考试其竞争的残酷程度已经成为国家数一数二的大考,无数能人奇人都把脑袋削个尖往里面钻,和这些武林高手相比,我自然没有明显优势了,于是,我最后一次就报了一个冷门一点的单位,争取在最小的竞争中收获一点机会,先考上再说。这点很重要,之前我就是完全不讲策略,看哪个单位或职位好,就报了,殊不知,你觉得好,别人一样觉得好,竞争惨烈,自然通过的几率低很多了,屡次不中也正常,但这样容易会使自己受打击,丧失信心,并不划算,毕竟考试的内容都是一样的。
2、笔试复习阶段:行测真题注重技术分析,坚持做标记 我在笔试的复习阶段,时间排得满满的,白天要上班,因此我每天晚上只有两个小时的复习时间,单从时间的长度看来,实在是很紧张。但是芒儒商坑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虽然我时间紧迫,但是这紧迫的时间逼迫我从这两个小时内取得高效益,无形中提高了复习的质量,同时,公务员考试的行职时间正好是两个小时,于是在潜移默化当中,我帮助自己获取了行测考试中的节奏,这让我最终受益匪浅。备考书籍和材料:最近5年的国考真题集、联考真题集(必备、要反复精练)《公考复习经验及答题方法蓝皮书》(必看)理论热点面对面(2015年)习题册1-2本参考资料:人民日报—社论(必看)、新华网网评栏目(必看)、红旗文稿、南方周末、中国经营报、地方党报(你所报考省份的党报、主流报刊都行)这里主要说下行测,看到很多谈什么秒杀技巧的,个人觉得不实用,还容易误导后来者,所以想特别说下。行测是个综合性的科目,表面上复习起来难度很大,知识错综复杂,难以规理。其实不然。作为一张测试能力的卷子,在135-140个题中要考察一个人,本身的局限性就很大,因而只要我们把握这张卷子的局限性,进行针对性的复习,都可以扬长避短,获得快速的提高。因此,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理解这张卷子。在复习的开始阶段,我也曾向有经验的同学和朋友请教复习的技巧,有经验的人给出的答案出乎意料的一致:做真题。但是我在复习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同样是做真题,人与人之间的成绩差别依然很大,这又是为什么呢?我总结根本的原因是,对做真题的不同理解。通常而言,成绩提高缓慢的人侧重的是真题的具体理解,比如说哪道题出过,如何能做更多的题,身陷题海不知索然;而成绩较高的人则侧重的是真题的技术构成,比如说在数字推理中,一阶计算的类型有几种,分母分子比较的类型有几种,再比如说,逻辑推理中直推法的题有几种,转折推理的方法有几种,总结起来就是高分成绩的人不在乎这个道题是什么表达方式,是什么具体题型,而是在这种题的根本做法与基本思考思路。记得有个名人曾经说过:生活中最重要的是节奏。其实,考试最重要的也是节奏。在行测复习的过程当中,我采取了这样的策略:主要的工作是了解有哪几种题型。公务员考试总共有5种大题型,但是在5种大体型的下面还有很多分支,任何一种题型(这里提到的题型不是说我们简单的卷面式题型归类,而是你自己对每种题型的详尽化划分,是以解题技巧为单位的)都可能出现在考试当中,因此对他们皆要有个清楚了解。认识这些题型过程是打坚实知识基础的过程,因此我不敢小视。现在翻起这本题集,我发现这里的题每一道我都做了,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在每一道题的旁边,我都加上了自己的理解。尤其在做错了的题的旁边,我都给自己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和方法提炼:比如说在推理题中有一种叫下面哪个条件最能证实上面的推论?这种题我错的比较多,于是我给自己总结了非常多的方法,如先分析提干中的主要矛盾,而后根据主要矛盾的特点寻找关联的选项等等。再比如说阅读理解里有一种填词的题,有的时候我也找不准,对于这种题我的方法是划分句子成分。总之,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方法是不同的,所以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真的认识每一种题,而且要对每一种题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一个数据库。
3、笔试前一个星期 千万别放松最后一个星期,因为半月谈剩下很多,我就逼迫自己每天至少看三本,看申论,题目已经不做了。最后一天我那一套模拟题练笔。之所以说考试前一个星期重要,那是血的教训,前两次考试时,都觉得自己复习地很好了,考前尽量放松,结果就是考试完全进入不了状态,平时熟悉的一些观点、申论答题的方向,得想半天,越级越乱,最后发挥极差。随便找套没做过的题做下,不是为了押题(那是异想天开的人才会相信),而是为了最后熟悉试卷结构、答题规划、以及应变能力,同时可以保持这种连续的做题状态,节省考场上预热时间。以上仅是各人的一些经验看法,也不是最厉害的,毕竟鄙人也是考了3次才过,但还是想写出来,给后来者一些提醒,少走弯路,如果还能有所收获并能帮助到他人获得成功,那我这也没白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