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爱喝茶的网友们——调酒师的“茶之感悟”

2025-04-05 22:56:03

1、一,绿茶是我最喜欢的茶种。从最早接触的四川本地竹叶青、峨眉毛峰开始,我就觉得绿茶带有一种纯天然的“风情”,无论从口味、颜色袖紫囫挡还是形态。因为是不发酵茶,茶叶里面的茶多酚未被破坏而保留,使得绿茶无论用哪一种方式制作出来,原叶都有天然的叶绿素和青绿的颜色,让人看了都觉得赏心悦目,清洁透幽,从视觉感官上就给人以美得享受。中国产茶很多,尤以绿茶为主为特色,其它的如信阳毛尖、碧螺春、西湖龙井等,都在十大名茶之列,后来我也有幸一一品尝这些所谓的名茶,确实名不虚传。 只是泡绿茶不能用太烫的水,80—90度是适合的水温。绿茶大多细嫩,经不起滚热开水的“蹂躏”,这就是有些时候其实很好的一杯绿茶却被很多人泡的很难喝,最大原因就是泡茶方式不当。很多绿茶适合采用上投法或者中投法沏泡,跑出来不仅汤色碧绿明亮,口味也清香回甜。记得我爸经常说茶喝起来苦,我一看杯子,里面的茶叶全部变褐发黄,后来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水温过高以及泡的太久,使得茶叶里有碍于口感的物质(如茶碱)也被大量的“泡”了出来。所以这又涉及到一个关于沏泡方式和茶具选用的问题。高档一点的茶杯一般会有个中套,这个所谓的“中套”其实就是给你“匀茶”用的,每加一次水,待茶汤浓度达到你想要的效果后便及时取出,使茶叶和茶汤分离,保证每次茶汤的浓度都较均匀。如果没有中套,你会发现第一泡茶很浓,甚至浓的发苦涩口而难以下咽,三泡四泡时几乎又成白水了。 至于用什么茶具,看你自己喜好。透明的塑料杯、玻璃杯等,观赏性很强,但没有陶瓷杯高雅上档次,专家建议大家不管用哪种材料的杯子,保证安全不烫手,比如选用带把的茶杯,即使你认为它不怎么好看影响美观,但你完全也可以不选择带把的茶杯。

2、二,红茶的口味可以说不算大众但也有一定人气,不像绿茶那样在国内更受青睐。中国的滇红、祁红、宁红都喝过,味道个人感觉差异不大,只是形态上有所区别。红茶按照形态分为小种红茶,红碎茶、功夫红茶等,比如祁门红茶一般就是红碎茶。红茶的口味或许很多人不适应,但从养生角度来说,红茶这种发酵茶是很适合有胃病但又要喝茶的人饮用的。因为红茶性温,不像绿茶性寒,所以很多时候喝红茶不伤胃,反而是有助于养胃。通常我们知道,茶叶不宜饭前或饭后半小时内饮用,但如果是红茶,对胃的危害也是微乎其微的。很多人在饭前或饭后大量饮用绿茶,出现腹泻胃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与饮茶的不良习惯有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中国传统的中式红茶外,很多人特别是女士可能对英式红茶、立顿红茶、车仔、司迪生牌等红茶也很有了解并热衷、喜爱。因为这些茶除了传统饮用方式外,还可以加糖、加奶、加柠檬、加洋酒、加咖啡、水果、香料进行千变万化的组合调配,这就是我们专业上所说的“花式调茶”。运用这些辅助调料,可以制作出各种口味的奶茶、果茶、泡沫茶、泡沫冰茶等,甚至随着饮食文化的深入创新,现在运用茶叶制作出口味鲜美的食品(如果茶冰淇淋、茶布丁、茶味糕点、茶味炒菜烧菜炖菜等)已是普及社会餐饮的常事了。

3、三,乌龙茶。不要以为它的制作方式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它的口味也就在二者之间。乌龙茶这种半发酵茶其实有它自己独特的口感和香味。这种香味除基本的茶香外,淡淡的栀子花香是最能体现乌龙茶特色的香味了。乌龙茶最有名气的当属铁观音,很多朋友一定也喝过。它还有个区别于其它茶种的地方就是叶片的形态。冲泡前一颗一颗的,有点像绿茶中的珠茶。冲泡后叶片会舒展的很大,既不像绿茶中的竹叶形、宝剑形、树芽形、针形、螺形,也不像红茶中的长芽形、碎粒形等。 乌龙茶耐泡,茶叶用量多,水温要求高,是所有茶种中最适合做茶艺表演的。不仅铁观音长期跻身“全国十大名茶”之列,诸如广东凤凰茶、台湾乌龙,闽北、闽南乌龙等也早已在国内外有了很大的名气。 但从养生角度讲,它的性状比绿茶和红茶稍显复杂,所以饮乌龙茶要更为讲究健康。乌龙茶一不宜多饮,因其咖啡碱、茶碱含量极高,饮多伤胃;二不宜饭前饮,否则会造成饥肠辘辘、头昏眼花的感觉;三不宜凉后饮,凉后性寒,饮后伤胃;四不宜就和红茶、绿茶一样了,不宜饭后立即饮。 绿茶无论冷热,都呈寒性,尽管味道好喝,香味诱人,爱饮绿茶者占绝大多数,但肠胃不好的人要少饮,更要注意饮用时间。红茶无论冷热都呈温性,对胃伤害不大,注意饭前饭后的饮用时间就行,还有就是不宜久泡。乌龙茶热时性温,凉后性寒,忌讳凉后饮用。乌龙茶特别耐冲耐久泡,水温必须很高(95度以上甚至几近100度的滚沸开水最佳)。

4、四,黄茶。中国所产的黄茶品牌为数不多,所以也就“物以稀为贵”,黄茶的价格一般偏高。但我们四川人却能因“蒙顶黄芽”而引以为豪,能出产像“蒙顶黄芽”这种好口感、高品质的黄茶,得益于雅安得天独厚的种茶气候、天气、土壤等条件以及人为劳作。目前我所有幸品尝到的黄茶品牌还是只有“蒙顶黄芽”。它外形有点像竹叶青,但颜色却是黄色,这是经过堆渥和轻度发酵的结果。黄茶的口味主要也是清香味,没有绿茶那么重,但由于经过了部分发酵,也带有淡淡的乌龙茶味道。可以说,黄茶的口味和制作方式是介于绿茶与乌龙茶之间的茶种。 除了我们本地人引以为傲的“蒙顶黄芽”外,中国著名的黄茶还有浙江温州的“平阳黄汤”,湖南的“君山银针”。虽为“银针”,但却并非白茶,这是很多人的错误认识。君山银针也曾经多次跻身“全国之大名茶”之列。 关于“十大名茶”的说法,业界和历史上其实并没有一个统一。也就是说“十大名茶”的名单不是固定的。每个茶艺师、采茶人、品茶师、制茶人、饮茶者、茶文化研究者,对茶的喜好和评价都不一样,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十大名茶”,但再怎么不同,其中,西湖龙井、碧螺春、铁观音这几类因长期受绝大多数人喜爱,每年每届的评茶论茶会都在“十大名茶"之中,它们的位置基本不可动摇,至少是长期的。

5、五,白茶。说实话,至今为止,我都未能有幸尝过。有几次工作遇到客人自带的”白毫银针“”白牡丹“等,都因工作不便或繁忙而未能及时品尝下,有点些许的遗憾,也没有自己花钱网购或去实体店为自己买点。但以后绝对会有机会尝一下的。白茶和黄茶一样属于轻度发酵茶,发酵度比黄茶还低,可以说介于绿茶与黄茶之间的。基本没有发酵,但又有一点。所以白茶最大的特点就是味道和香气都没有绿茶和黄茶浓烈,和红茶,乌龙茶、黑茶、花茶比起来更是不及。但为何市面上白茶价格还是很贵,甚至有些还超过了狮峰龙井、信阳毛尖、论道级竹叶青、静心级竹叶青、骏眉红茶、特技茉莉花茶等等呢?原因就在于它的产量比黄茶那些还稀少。而且虽味淡,有的白茶甚至基本无味,但观赏性比起绿茶那些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汤色清澈透明,茶叶冲泡后洁白细腻,美如银针,白色就显得纯洁,尊贵而高雅,这是连观赏性已经很强的绿茶可能都比不上的,那种白,没有经过任何污染和人造,完全纯天然,难能可贵! 白茶和黄茶的水温也不宜太烫,不发酵茶和轻度发酵茶都不太适合用过高的水温来冲泡。相反,红茶、黑茶、乌龙茶这些发酵茶和半发酵茶、后发酵茶(黑茶)就应该用稍高的水温沏泡,否则水温不够,会使茶种有益物质不能顺利溶出,短时间溶出,均匀溶出,使得味道和香气都大打折扣。

6、六,最后说说黑茶。这在七大茶种中也算是很特殊的一员了,唯一的后发酵茶。中国所产的黑茶品牌是很多的,我们熟知有普洱、重庆老鹰茶、湖南安化黑茶、藏茶、广西六堡茶等。黑茶是七大茶种中最利于保存的,因为它经过发酵后长期干燥,并制作成各种紧压的性状,所以又叫”紧压茶“。历史上的”茶马古道“”茶马互市“就跟黑茶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历史上这种茶多销往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又叫”边销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饮品。那些地区不像我们内地大城市,有那么多的果汁、啤酒、葡萄酒、汽水可喝,他们也没有那种习惯,除了日常的乳品饮料、清水、酥油等,黑茶就是他们另一类大众饮品了。所以你仔细留心观察你会发现,来你店里喝饮料的,不管你是咖啡厅酒吧、还是茶楼餐厅,只要是少数民族人民,他们大多会选择茶叶、乳饮、白水而非汽水、咖啡、啤酒等饮品。 说实在的,本人不怎么接受黑茶的味道和香气。比如普洱,尽管这些黑茶特利于养生健康,有降血脂、血压、去积的功效,但我喝了两三次普洱后再也不喝了,总感觉有点土腥味,或许是我还没有习惯那种味道吧!

7、茶叶喝前该不该洗?这还得根据实际茶叶种类来定。 绿茶一般是不需要洗的,因为绿茶本身纯天然,而且很嫩,洗了过后,特别是用较烫的水去洗,会将很多风味物质洗掉,完全糟蹋了。即使要洗,你有洁癖,为了卫生,可以,没有问题,那么专家建议用不太高的水温洗一遍就足够,洗两三遍绝对是错误的。 红茶可以洗也可以不洗,要洗,水温也不宜过高。 乌龙茶建议用稍高的水温洗一遍,洗去茶叶表面的杂志和污垢,第一泡的口味才能得到最佳体现,喝起来异常清爽。 白茶和黄茶与绿茶一样,一般不建议清洗,要洗也是低水温进行,否则用开水洗个一两遍,喝杯水基本没有什么区别了。 黑茶原则上是需要洗的。黑茶因为经过了人工堆渥,长时间的干燥、贮存、运输,表面多少会附带尘土和污垢,黑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干净。如果不洗,泡好后的黑茶你会发现茶汤很浑浊,洗了过后就会显得清澈明亮,立竿见影。那时喝起来才是舒爽干净的,茶味才可以发挥到最佳!洗茶的水温和乌龙茶一样,还是需要高一点。 有人会有小小疑问,就是红茶、乌龙茶、黑茶这三种茶同样是发酵度较大的,为何红茶洗茶水温不宜太高且只洗一遍就足够了,而乌龙茶和黑茶的发酵度还没有红茶高,却可以用高水温清洗甚至还可以洗两三遍呢?这是因为,红茶虽是全发酵茶,但因其形态常为”碎粒状“芽状”,加之本身的特点,风味物质相对于乌龙茶和黑茶要容易溶出的多,所以没有黑茶和乌龙茶那么耐洗耐泡。乌龙茶一般为卷珠状,黑茶一般为圆饼状、块状、砖状等,且表面的污垢和灰尘是一层天然的防水“保护膜”,道理也就在于此啦! 以上,望对大家有所借鉴和帮助! ——致网上和身边爱茶文化、爱喝茶的网友、身边的亲朋好友和家人们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