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如何转型发展
1、浙江发展转型的深刻背景:内有需求,上有要求,外有压力 转型的概念由来已久,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都会面临转型问题,包括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在我国,早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六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就明确提出要推动经济发展从以速度为中心"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研究制定"九五"计划时,中央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然而,这两个根本性转变至今还没有完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转型条件、转型阶段和转型政策环境等还不够成熟。今天提出发展转型,与10年前乃至20年前相比有着深刻的背景。这个深刻的背景概括说是三句话:内有需求,上有要求,外有压力。其紧迫性在于不转型就难以生存,不转型就不能更好发展。 从内在需求看,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浙江的经济总量已达到15600多亿元,人均接近4000美元,正处于人均3000美元到5000美元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理论和各国发展实证都表明,处在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进出口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等都必然发生深刻变化,向着更高层次转型,并由此决定城乡结构、地区结构、收入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只有转型才能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否则,粗放型增长方式累积起来的矛盾和问题就无法解决。这是规律使然,是浙江发展阶段变化的内在要求。
2、从上有要求看,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并以此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求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这一指导思想解决了为什么发展、依靠什么发展、如何发展等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基本问题。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任务、发展方式、发展政策以及发展制度等都在发生转变和升华,中央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相应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考核标准,而且许多指标是约束性的。这是浙江发展转型的重要理论依据。 从外在压力看,浙江人多地少,陆域自然资源十分匮乏,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素制约是长期的,生态环境对废气、废水、废料的容纳和净化也是有限的,现有的资源和环境都已不能支撑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更重要的是,浙江是产品制造和出口大省,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技术、低附加值、低成本竞争的格局已没有多少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已经遇到越来越多的壁垒。而破解的唯一办法就是尽快实现发展转型。
3、浙江发展转型的丰富内案麦铜茈涵:又好又快,全面转型 转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内涵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过程。过说湫鲆胪去提出的转型更多的是侧重于经济领域,突出强调的是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其基本要求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是,过去的转型并没有提及转型的目的即人的主体地位,经济转型与社会转型的互动,以及转型与发展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因而转型的内涵和外延还是比较狭窄的。现在浙江提出和面临的发展转型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转型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和又好又快,解决了转型的目的性问题,二是转型的外延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解决了转型的全面性问题。这两点表明,现在的发展转型与过去的两个转变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从转型的内涵看,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发展转型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发展转型的方向和任务。这就要求:第一,发展要从过去的见物不见人转到以人为中心上来,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依靠人,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要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来谋划发展。第二, 发展要从经济发展转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上来。第三,发展要从非均衡发展转到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经济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上来。第四,发展要从只考虑我们这一代人转到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上来。最后,发展转型不是说不要发展,也不是放慢发展速度,而是通过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从转型的外延看,现在的发展转型已不限于经济领域,而是包括城市与农村、区域与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对内与对外关系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转型。具体些说,浙江新时期的发展转型主要包括:从率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向率先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从工业低附加值生产向高附加值生产转型,从制造大省向创新型大省转型,从城乡分割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型,从地区差距较大向区域协调发展转型,从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型,从偏重经济发展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型,从偏重经济指标向高度重视民生指标转型,等等。而要实现这些转型,又必然涉及政治体制、文化体制、民主法治、干部考核标准,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因而是全方位的转型。
4、浙江发展转型的主要思锭缠愁颊路:实现约束目标,强化制度建设 新时期的浙江发展转型不是始于今日。实际上,这些年来浙江上下一直在研究、探索、谋划和推动发展转型,并且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转型思路。这就是在经济方面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从八个方面推动经济发展和提升;社会方面全力打造"平安浙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文化方面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增强综合竞争软实力;法制方面努力建设"法治浙江",实行依法行政;党建方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为民执政的能力和水平等。这些既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整体部署,也是推动发展转型的思路框架。这里,需要再着重强调三点: 第一,养好"两只鸟",育好"两座山"。养好"两只鸟"是指"凤凰涅槃"和"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就是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摆脱对粗放型增长的依赖,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和品牌大省,努力变制造为创造,变贴牌为创牌,实现产业和企业的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腾笼换鸟",就是要主动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积极引导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腾出有限的空间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产品,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益和竞争力。育好"两座山"是指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就是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入实施"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计划和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第二,不折不扣实现约束性目标。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导向要求,从"十一五"规划开始,浙江把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分为预期性目标和约束性目标,在18个总体目标中有7个约束性目标,即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包括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这些约束性目标事关民生、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约束政府行为的,体现了发展转型的要求。如果这些约束性目标能够如期实现,将标示着发展转型取得阶段性进展。 第三,加快转型的制度化建设。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发展转型必须要通过制度建设来保证。如要把见物不见人的经济发展转到以民为本的发展轨道上来,就必须建立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真正使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促使企业和公众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就必须提高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成本,使企业和公众能够在节能降耗中获取更多的利益;要让上游地区保护好生态环境,就必须建立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让保护者受益,污染者付费,等等。只有加快制度建设,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才能保证转型的顺利进行。
5、浙江发展转型需注意问题:既要分好蛋糕,更要做大蛋糕 由于新时期浙江发展转型的人本性和全面性特征,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引导和驾驭发展转型过程中,必须要学会弹钢琴,学会两手抓,学会辩证法。要知道,正如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样,浙江的发展也还是处在初级阶段,同样面临温家宝总理所指出的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这两大任务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统一的整体。浙江在推进发展转型中,要坚持两大任务一起抓,既要防止重经济轻社会,也要防止重社会轻经济。说得再具体一些就是,转型不是从做蛋糕转向分蛋糕,要防止大家的眼球都盯着分蛋糕,而忽视做大蛋糕,一味追求新的形式的政绩工程。须知,没有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没有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增加,是不可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发展的。因此,浙江推进发展转型还是要立足于经济发展,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进而为实现全面转型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