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的隐形知识点的介绍

2025-03-30 23:05:29

1、跨章节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因教材的编写体例,或隐形于背景,或隐形于因果,或隐形于时限,或隐形于补述,或隐形于删简。如战国时的长平之战隐形于秦统一的背景;曹操及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东汉史实隐藏于三国鼎立一节。于是,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2、年表中的隐形知识 年表中的隐形知识隐蔽于课本后面的大事年表中,本来大事年表中的时间史实,是每一个学生非死记不可的重点。但由于课本编排失误,造成了不应存在的隐形知识点,或是正文未讲,或是讲而未明,或是文表相左。

3、大纲教参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隐形于《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或配给教师使用的教学参考书,有的知识点,大纲中有明确要求,而课本中只字未提。有的知识,大纲上未要求,课本上未提到,是教师用的教学参考书中讲的,不讲也行,但讲了更完善,更有利于高考中的材料分析。

4、目录标题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隐形于中学历史各册教材的目录或章节标题之中。如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亏坚橘锝期;秦汉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即1919年至1923年是中共创立时期。由此可见,教材的目录标题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学习时要善于挖掘和思考。

5、插图中的隐形知识 通过图案插于课本,形象生动地强调该史实的重要,减少了课本的冗长文字表述,因而也造成了学生所忽视的隐形知识。

6、地图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隐形于课本的历史地图之中。中国历史课本中历史地图下面附的古今地名注释,更是潜藏着许多重要知识点,所以,学生在对教材的学习中,应该结合地图加以分析和消化。

7、悟性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点,紧扣大纲,对教材若即若离,全凭学生对所给信息的领悟,对教材活的理解。

8、注释中的隐形知识 注释是对教材部分内容的补充说明,按说没有多少必记知识。可是高考不排除在这出题,一些出人意料的题往往就出在注释上。些知识都是通过注释表述出来的,所以在学习时不能忽视。

9、跨教本中的隐形知识 以今年文科生为例,他们初中使用中外历史课本共4册,高中又使用了涤遒鹜晷世界史3册。中国近现代史讲座1册。中国古代史选修本1册,共计9本书,除近现代史讲座不考外,也还有8册教材,有些知识点就是隐形于不同年级的教材中或隐形于同一教材中的不同章节中。所以,同学们在复习中特别注意掌握跨教本的隐形知识。

10、文字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隐形于文字表述技巧上,稍不注意,就谬之千里。如"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使用"。一个"已经"否定春秋开始用铁的观点。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相关推荐
  • 阅读量:22
  • 阅读量:56
  • 阅读量:68
  • 阅读量:81
  • 阅读量:58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