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皮下脂肪瘤
什么是脂肪瘤
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的胳膊、背部或者其他部位有着或大或小的疙瘩,这些疙瘩大多是圆形的,不痛不痒,摸起来比较柔软,而且可移动。即使是比较小的疙瘩,我们也会觉得影响美观,而且部分比较大的疙瘩可能会引起疼痛,或者影响功能活动。那这些疙瘩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么治疗?又如何预防发生呢?
这些疙瘩在医学上有个名称是皮下脂肪瘤,它是脂肪组织的良性肿瘤。在中医称为痰核,多因郁滞伤脾,痰气凝结所致。以皮下肉中生肿块,大如桃、拳,按之稍软,无痛为主要表现的瘤病类疾病。此病常多发于40-60岁人群,最常见的好发部位为颈,肩,背,臀和乳房及肢体的皮下组织,面部、头皮、阴囊和阴唇,其次为腹膜后及胃肠壁等处;极少数可出现于原来无脂肪组织的部位。
有哪些症状
此类肿瘤好发于肩、背、臀部及大腿内侧,头部发病也常见。位于皮下组织内的脂肪瘤大小不一,大多呈扁圆形或分叶,分界清楚;边界分不清者要提防恶性脂肪瘤的可能。肿瘤质软有弹性(注意与较大的囊肿区别),有的可有假性波动感。肿瘤不与表皮粘连,皮肤表面完全正常,基部较广泛。检查时以手紧压脂肪瘤基部,可见分叶形态。皮肤可出现“桔皮”状。肿瘤发展甚缓慢,大多对机体无严重不良影响,恶性变者甚少。
此外另有一类多发性圆形或卵圆形结节状脂肪瘤,常见于四肢、腰、腹部皮下。肿瘤大小及数目不定,较一般脂肪瘤略硬,压迫时疼痛,因而称为痛性脂肪瘤或多发性脂肪瘤。
脂肪瘤的发病机理
从发病机理上并结合现代生物分子学理论,终于总结出各种类型脂肪瘤形成的根本原因——“脂肪瘤致瘤因子”。在患者体细胞内存在一种致瘤因子,在正常情况下,这种致瘤因子处于一种失活状态(无活性状态),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病,但在各种内外环境的诱因影响作用下,这种脂肪瘤致瘤因子处于活跃状态,具有一定的活性。
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机体内的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对致瘤因子的监控能力下降,再加上体内的内环境改变,慢性炎症刺激、全身脂肪代谢异常等诱因条件下,脂肪瘤致瘤因子活性进一步增强与机体的正常细胞中某些基因片段结合,形成基因异常突变,使正常脂肪细胞与周围组织细胞发生一种异常增生现象,导致脂肪组织沉积有关,并向体表或各个内脏器官突出的肿块,即脂肪瘤。
怎样治疗
皮下脂肪瘤一般不用治疗,但较大而且妨碍身体其它功能,自觉症状明显者,应采取手术切除。术中应对伸展到周围组织中的瘤小叶彻底根除,以免复发。
术后的近期,需要注意遵医嘱按时换药,保持局部清洁并预防刀口的感染,同时适当补充营养,多吃些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保证休息,以利于刀口愈合。术后也可结合祛脂平瘤中医治疗。
日常生活中怎样预防
平时请注意低脂饮食、坚持适量的运动,养成健康的生活规律,避免焦躁、忧郁等情绪,这样有益于预防此病的发生。
此外,健康的饮食习惯,注重膳食营养平衡对脂肪瘤的预防也有很大帮助。首先,多食含纤维的食物,因为纤维具有多种重要生理功能,如通便、降低血液中胆固醇、降血糖、改善肠道细菌丛和预防癌症。
综合膳食方面:第一,控制膳食中脂肪的摄入量,脂肪所提供的能量每日不应超过7-10%;
第二,增加蔬菜、水果和谷类食物在膳食中的比例,膳食纤维摄入量大于30g/天;
第三,减少蛋、肉、乳等动物性食物的摄入比例;
第四,控制膳食中盐腌、烟熏和碳烤的食物,不吃霉变和变质的食物,以减少食物中致突变/致癌物的摄入;
第五,饮酒适量。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提倡的素食并不是提倡粮食加腌菜的单一膳食,我们提倡以谷类(包括豆类)新鲜蔬菜为主,适当搭配动物性食物(禽、肉、水产、乳、蛋)的平衡膳食。在食物品种方面,无论是植物性的还是动物性的都要求多样化和新鲜,这一膳食准则不但有利于脂肪瘤预防,而且也符合预防其他慢性疾病和促进健康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