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靠养不靠治没那么简单!
【导读】很多人都听过促进胃病康复的一句老话:“三分治,七分养”。那么,得了胃病的人应该怎样保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胃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胃粘膜受损,补充几丁聚糖、卡拉胶修复胃粘膜是胃病康复的关键。措施一:饮食调养胃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从而防止侵蚀胃粘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措施二:忌嘴保养胃病患者要注意忌嘴,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粘的食物,更忌暴饮暴食,戒烟禁酒。另外,服药时应注意服用方法,最好饭后服用,以防刺激胃粘膜而导致病情恶化。措施三:保暖护养当昼夜温差变化大时,患有胃病尤其是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措施四:平心静养专家认为,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等症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因此,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同时,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而殃及胃病的康复。措施五:运动健养肠胃病人要结合自己的体征,加强适度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复发,促进身心健康。胃病只能养,治不好?错!受传统说法“三分治、七分养”的影响,很多人认为胃病治不好,只能养。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胃平常就像个扁扁的气球,进食以后就会慢慢变大。胃的入口和出口就像气球的嘴一样,平时一般是闭牢的,当有食物刺激以后,它们才会松开,让食物通过。胃通过规律性的运动将大块食物研磨成小块,同时通过产生胃酸、胃蛋白酶把这些小块食物消化分解成更小的食糜及分子,然后再通过运动把食糜送入小肠。大家有没有想过,胃可以消化食物,为什么不会把自己消化掉呢?那是因为胃的表面粘膜可以产生一些物质,这些物质聚集在粘膜表面可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胃酸进入胃壁,从而起到保护作用。我们把这一层保护膜称为胃粘膜,它是一层很薄、很脆弱的粘膜组织,柔软,活体呈橘红色。胃病是怎么来的?人缺乏运动或是焦虑抑郁,胃的运动就会减慢。食物在胃里停留时间变长,刺激胃酸不断产生,破坏了胃粘膜的保护层,引起胃出现炎症、溃疡;如果胃产生反向运动,就可能出现胆汁反流,食物甚至可以反流至食管,这种反向运动和胆汁的刺激也可引起胃的炎症。胃可以像皮肤一样,在出现伤口后进行修复。如果不良刺激一直存在,胃的修复功能就可能出错,形成胃息肉、胃壁增厚造成梗阻甚至胃癌等不良后果。由此可见,胃炎、胃溃疡、胃癌等多种胃病发生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胃粘膜受到损害。耽误治疗危害大认为自己有“胃病”的各位,最好不要自行随意用药,还是去医院检查检查比较好。检查的意义就在于确定是不是胃病,是哪种胃病。然后医生会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不同的治疗。自行用药,有的病人用了可能有效果,但有的病人,用了只是暂时缓解症状,病情没得到及时的控制,导致症状反复发作甚至加重,最终延误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比如胃溃疡的病人,如果不进行及时的规范治疗,有的溃疡会导致穿孔、出血甚至癌变等并发症;部分胃窦和幽门管的溃疡,如果不及时处理,可引起幽门(胃和肠的连接处)的狭窄、梗阻。这些本来可以吃吃药就能好的病,却拖到了需要手术的地步,自然是非常令人惋惜的。又比如说胃癌的病人,早期的胃癌,有些是可以不开刀的,只需在胃镜下做微创治疗,这类病人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但是,如果不及时处理,胃癌发展到中晚期,生存率就会大大下降。老胃病有时也需要治一些“老胃病”,也许并没有你想的那么顽固。有些功能性疾病比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因为受精神心理因素影响很大,治疗确实有点困难。但很多“老胃病”其实是可以治好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胃病。大部分胃溃疡的病人,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不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情况下,有一半以上的病人会出现胃溃疡反复发作。规范根除幽门螺杆菌之后,胃溃疡症状可得到缓解,复发率也可明显降低。一些好的生活习惯,比如规律饮食、戒烟酒、适当运动等,固然对胃肠道的健康十分有益。但出现问题后,不要觉得“胃病靠养不靠治”,就只是盲目地养胃,有时还是需要现代科学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