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中观世界,谈谈贯穿古今的酒文化

2025-04-11 14:16:39

“何以解忧,资粞持迎唯有杜康”,自从杜康酿酒开始,酒作为一种日常饮品,逐渐的走向了历史的舞台。杜康时期,由于生产力落后,人们食不果腹,根本没有心思去生产酒。一直到了奴隶社会的中后期,酒被大量使用,但也仅仅局限于宴饮以及祭祀。也就是在这一时期,酒宴上逐渐新起祝酒词。这便是最早的酒文化。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酒并不止是作为一种客观物质而存在,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古时候就有不少文人墨客寄情于酒。

酒中观世界,谈谈贯穿古今的酒文化

01文人墨客与酒的不解之缘

酒的兴起,还因酒成为了文人雅士们日常应酬之物,独酌固然能催诗情,但是集宴欢饮更能促进彼此间的诗兴和诗情的交流。历代诗人因此有大量的即兴酬酵之作,如王羲之的千古名篇《兰亭集序》就是与好友一起游玩时写出来的,诗人的酒会顺理成章地成了诗会,这些文人诗酒之会是文学史上的佳话。

在中国古代,喝酒是一件雅事,对于饮酒对象,饮酒地点甚至饮酒的季节都有要求,尤其是在知识精英层面,饮酒的礼仪更为重要。吴斌在《酒政》就曾表示,饮酒对象应是“高雅、豪侠、直率、忘机、知己、故交、玉人、可儿”,饮酒地点是“花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曲涧、平畴、荷亭”,饮酒季节则是“春郊、花时、清秋、新绿、雨霁、积雪、新月、晚凉”

从《诗经》起,就有关于酒的文学,“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意思是我有好酒,跟你共醉一场。诗经300篇,写酒的大概就占据了十分之一。

似乎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都是爱酒之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酒是他的魂,酒后的李白,借着三分醉意,“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酒中观世界,谈谈贯穿古今的酒文化

在李白的诗中,“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能看到身虽为客,乐在他乡的乐观精神,也能看到“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放荡不羁,还能看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辞。

酒中观世界,谈谈贯穿古今的酒文化

酒对诗人而言可以宣泄情感,浇去心中的愁闷,起到“移情”之效;酒趋阳刚,让人沉醉超脱出世。诗人在清醒的时候往往难于摆脱世俗的得失厉害,因而创造力受到束缚。当酒酣胸胆时,则容易实现心灵的解脱、精神的超越。敢说敢写,任情放纵,无所顾忌,创造力由此获得解放。

02现代酒文化

现代的酒文化的核心便是“酒民文化”。与古代饮酒的“繁文缛节”相比,现代人的喝酒更为普遍,同时酒与人的命运更为密切,广泛地融入了人的生活,贴近“生活”的酒文化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和发展。如生日宴、婚庆宴、丧宴等等以及相关的酒俗、酒礼,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生活内容。

客从远方来,无酒不足以表达深情厚意;良辰佳节,无酒不足以显示欢快惬意;丧葬忌日,无酒不足以致其哀伤肠断;蹉跎困顿,无酒不足以消除寂寥忧伤;春风得意,无酒不足以抒发豪情壮志;萍水相逢,无酒不足以拉近彼此关系。

酒中观世界,谈谈贯穿古今的酒文化

与古代的“青梅煮酒论英雄”“酒逢知己千杯少”有所区别,现在人们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现代酒被赋予了社交的意义,称为人们交往的工具,酒成了谋略、社交、情感的媒介,健康饮酒的观念深入人心。

声明:本网站引用、摘录或转载内容仅供网站访问者交流或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存在版权或非法内容,请联系站长删除,联系邮箱:site.kefu@qq.com。
猜你喜欢